当前位置:问答社>百科问答>有关郑思肖的生平事迹,

有关郑思肖的生平事迹,

2023-04-25 20:28:30 编辑:join 浏览量:571

有关郑思肖的生平事迹,

郑思肖   郑思肖(1241~1318) 字忆翁,号所南,宋末诗人、画家。连江(今属福建)人。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。元军南侵时,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,未被采纳。以后客居吴下,寄食报国寺。原名不详,宋亡后,隐居苏州,改名思肖,表示思念赵宋,取“肖”从“□”之意。字忆翁,表示不忘故国;号所南,表示以“南”为“所”;名住地为“本穴世界”,移“本”字之“十”置“穴”中,即“大宋”。日常坐卧,也要向南背北。他擅长作墨兰,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,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。  郑思肖论诗主张"灵气"说,认为诗是天地、人心"灵气"的集中表现。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,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,如《寒菊》的"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"。  著有《郑所南先生文集》1卷,《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》1卷、《锦钱余笑》1卷。有《知不足斋丛书》本,《四部丛刊》本收有前 2卷。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裤冲旦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内的《心史》1部,题"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",纪事有与史不合的,或疑为后人假托。存世之画有《国香图卷》、《竹卷》等.  少为太学上舍生,曾应博学宏词试,名到苏州贤士林。郑思肖幼时就矢志攻读,早怀报国大志。他壮年时代,正值南宋末年,蒙古贵族继金兵之后,不断南侵。而对海立山飞,国破家亡的社会大动乱,郑思肖九叩上书朝廷,力陈救国之策,然未被采纳。德祐二年春(1276年)宋恭帝降元。宋亡后,他誓不降元,隐居到苏州一座判伏寺庙里,特将其室名取为“本穴世界”,意即将“本”字中的“十”置于“穴”中,隐“大宋”。而思肖之名与室名一致,思肖即怀赵,因宋室姓赵,赵的繁体字“从走从肖”。他坐卧不面北,这与其别号“所南”都是为了怀念南宋。每逢岁时伏腊,望必野哭,以表爱国思乡心迹。郑思肖著述甚丰,有诗集《心史》、(郑所南先生文集)、(一百二十图诗集)等。他擅工画,尤长墨兰,他的一些画也寓意爱国情感。如画兰多画花叶萧疏,不画土、根,以寓国土沦亡之意。他兼工墨竹,多写苍烟半抹,斜月数竿之景。将一本手抄的书稿《大宋铁函经》装在一个铁盒里,盖上用桐油灰泥封住,埋在苏州永天寺的一口枯井里,直到300多年后的明崇祯十一年(1638年)。才重见天日,此书6万多字,亦称《井中心史》。   有人问郑思肖为何画兰不画泥土,他答曰:“土地已被元兵所占领,哪来泥土?”。当时,苏州知县曾亲自登门向郑思肖求画遭拒,恼羞成怒,欲罚其缴纳数倍寺庙代其管理的田租。郑思肖却对差役说:“头可断,兰花不可画!”   后来,郑思肖回到家乡福建,不久即从泉州出国,搭大帆船前往印尼,在爪哇岛西北岸登陆,那里就是后来的巴达维亚埠。郑思肖到达印尼之后,孑身一人,无立锥之地,想觅一块地方辟为园林,但当年那里的土地均属当地土酋所有。怎样才能得到一块土地垦植呢?郑经过打听,得悉酋长很喜欢品饮中国的茶叶,使用8个瓷罐装满茶叶作为见面礼,土酋一见是茶叶,大喜过望,当下生火泡饮,口感极佳,大加赞赏,加之闻悉郑思肖乃赫赫有名人士,土酋就更加热诚招待。言谈之中,郑思肖向土酋诉说起,初抵印尼,尚无栖身之地,酋长便动情在属地中划出纵横一英里的土地相赠。从此,郑思肖把这块土地辟为园林,精耕细作,逐渐成为华侨的聚居地,并别出心裁把这个地方命名为“八茶罐”以作为纪念。因福建的“茶”音读如“TEA”,外国人把它译作“PETEAIBOAN”、至今600多年这个地名一直沿用。如今“八茶罐”已成为名闻东南亚的华人市场,侨胞曾在此创办“八茶罐学校。”这里的华侨华商喜欢品饮祖家的茶叶。也喜欢背诵郑思肖的《感念诗》:“有怀长不释,—语—辛酸。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。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?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!”   《画菊》 郑思肖   花开不并百花从,独立疏篱趣未穷。   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  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,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,托物言志,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,是一首有特定胡扰生活内涵的菊花诗。   郑思肖,南宋末为太学上舍,曾应试博学宏词科。元兵南下,郑思肖忧国忧民,上疏直谏,痛陈抗敌之策,被拒不纳。郑思肖痛心疾首,孤身隐居苏州,终身未娶。宋亡后,他改字忆翁,号所南,以示不忘故国。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“本穴世界”,拆字组合,将“本”字之“十”置于“穴”中,隐寓“大宋”二字。他善画墨兰,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,人问其故,答曰:“地为人夺去,汝犹不知耶?”郑思肖自励节操,忧愤坚贞,令人泪下!他颂菊自喻,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!   “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篱趣未穷”这两句咏菊诗,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。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,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。   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”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,决不被北风吹落,描绘了傲骨凌霜,孤傲绝俗的菊花,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,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。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,是他不屈不移、忠于故国的誓言。  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,已成不解的情结,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。陆游在《枯菊》中有“空余残蕊抱枝干”的诗句,朱淑贞在《黄花》中有“宁可抱香枝上老,不随黄叶舞秋风”的诗句。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,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。   “枝头抱香死”比“抱香枝上老”更为痛切悲壮,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。“何曾吹落北风中”和“不随黄叶舞秋风”相较,前者质询,语气坚定;后者陈述,一个“舞”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,与主题略显游离。更重要的是,前者点出“北风”,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,反抗之情,跃然纸上。   郑思肖(1241~1318年),原名少因,南宋亡后改名思肖。字忆翁(亦称亿翁),号所南,自称菊山后人、景定诗人、三外野人、三外老夫等。祖籍连江县透堡东导村(今为塘里村)。父郑震,号菊山,为人正直,反对权奸。嘉定十三年(1220年),菊山携眷出闽,游学四方,始定居杭州。宝祐二年(1254年)又举家徙居苏州。思肖于南宋淳祐元年(1241年)生于杭州.自幼随侍父侧读书。家庭影响甚深。从小就懂得砥砺气节,后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。他“博学多技能,为文不以草”、“刚介有志节”,身处乱世,以国家大事为重,以国势凌夷为忧。南宋至咸淳之际国势危如垒卵。咸淳五年(1269年)思肖以太学生身份。曾向朝廷献策抗敌,因"语切直,犯新禁"当权者摒而不纳。 宋亡后,他隐居苏州承天寺,立誓不做二臣,不当元朝顺民而改名“思肖”,寓意“思赵”;字“忆翁”,寓意不忘祖宗故国;号“所南”,亦寓意“南”乃其安身立命之所。决不北面臣事蒙古族;平时坐卧必向南,誓不与北人来往;闻北语,就掩耳急走。居室匾额题为“本穴世界”,以“本”字的“十”加在“穴”字当中,即为“大宋”二字。他著作《大无工十空经》,“空”字无“工”加“十”亦为“宋”字,即《大宋经》。思肖善于画兰,但他画兰从不画泥土,根均裸露,寓国土沦丧,亡国之恨。亲朋戚友中,有仕元朝者,均被视为不齿,拒绝往来。当时颇负盛名的书画家赵孟兆页曾慕名前往拜访,思肖“恶其宗室而复应元聘”,憎其无气节,始终拒绝见面。  南宋亡后,思肖不思茶饭,不肯接受嗟来之食,置身家于不顾。他生平“素不娶,孑然一身”。出售祖上房屋,周济穷急之人,晚年将所有祖遗田产,施舍给寺院,只留数亩为衣食之资。并对佃客说:“我死则汝主之。”此后,行踪无定,时常寄寓姑苏万寿、觉报二寺。元延祐五年(1318年),他以77岁高龄孤单地病逝于苏州古刹,临终之际,曾嘱咐守在身旁的好友唐东屿说:“思肖死矣,烦书一位牌,当云‘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,语讫而终’”。  思肖一生著作甚丰,其诗文直抒胸臆,充满爱国激情,哀叹难酬壮志。《铁函心史》是宋亡前后的力作,内容丰富,寓意深刻。为能使《心史》留给后人,思肖想出一个绝妙办法,用“外铁函”、“函内石灰”、“灰内锡匣”、“匣内生漆”、“书折成卷”加以牢固地保藏起来,外署“大宋铁函经”,内题“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”。于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四月,趁夜沉入苏州承天寺一口古井里。直到明崇祯十一年(1638年)冬,因大旱淘井发现,历经355年居然完好无损,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奇书。  传世《墨兰图》,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,亦不画土,益显花的品格不凡。画上题诗:“向来俯首问羲皇,汝是何人到此乡,未有画前开鼻孔,满天浮动古馨香。”落款“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”,钤以“求则不得不求或与,老眼空阔清风今古”之章。在落款中只题丙午

标签:郑思肖,生平事迹,有关

版权声明:文章由 问答社 整理收集,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立即处理。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wenans.com/answer/125371.html
二维码